黄酒工艺探秘
——黄酒文化社会实践报告
在寒假里,我进行了以黄酒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。在这个活动中,我也更好地了解了我们绍兴的特产——黄酒。
酒来自自然界的微生物变化。在自然界中,果子成熟后从树上掉下来,果皮表面的酶菌在适当的温度下活跃起来,使果子中的葡萄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,而酒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醇。绍兴黄酒历史悠久,历经沧桑,代有创造,至宋代品种基本定型,到了明末清初已驰名中外,行于天下,其酿造工艺精益求精,逐渐达到了出神入化,炉火纯青的地步。
绍兴黄酒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黄酒,绍兴酒有着独特的酿造原料:得天独厚的鉴湖佳水,上等精白糯米和优良黄皮小麦,人们称这三者为酒中血、酒中肉、酒中骨。酿造时用的鉴湖水是绍兴酒不同于其他黄酒的主要原因。鉴湖水来自林木葱郁的会稽山麓,沿途经沙砾岩石层层过滤净化注入湖中,澄清一碧。 水质甘洌,密度大,呈中性,硬度适中,有微量有益于酿酒微生物繁育的矿物质。这也就成就了“鉴湖名酒”的盛名。
绍兴黄酒的酿造工艺极其复杂,在正式酿造绍兴酒之前,还要准备好酒药、麦曲,并提早酿造酒母。酒药,又称小曲、白药、酒饼,是我国独特的酿酒用糖化发酵剂,也是我国优异的酿酒菌种保藏制剂。酒药一般在农历七月生产,其原料为新早籼米粉和辣蓼草。麦曲作为培养繁殖糖化菌而制成的绍兴酒糖化剂,它不仅给酒的酿造提供了各种需要的酶(主要指淀粉酶),而且在制曲过程中,麦曲内积累的微生物代谢产物,亦给绍兴酒以独特的风味。麦曲生产一般在农历八、九月间,此时正值桂花盛开时节,气候温湿,宜于曲菌培育生长,故有“桂花曲”的美称。酒母,原意为“制酒之母”,是酿造绍兴酒的发酵剂。一般在农历“小雪”前开始生产,其工艺流程为:糯米——过筛——加水浸渍——蒸煮——淋水冷却——搭窝——冲缸——开耙发酵——灌坛后酵——淋饭酒(醅)。
摊饭酒,即是正式酿制的绍兴酒。一般在农历“大雪”前后开始酿制。其工艺流程为:糯米——过筛——浸渍——蒸煮——摊冷(清水、浆水、麦曲、酒母)——落缸——灌坛——后发酵——压榨——澄清——煎酒——成品。摊饭酒的前后发酵时间达90天左右,是各类黄酒酵期最长的一种生产方法,所以风味优厚。
了解了绍兴黄酒的制造工艺,我也了解了一些黄酒的常识。黄酒含有21种氨基酸,所含氨基酸量达5647mg/L,是啤酒的5~10倍,是葡萄酒的1.3倍。另外适量饮酒可以提高智商、帮助消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,减轻心脏负担。黄酒适当加温后饮用,口味倍佳,温度约为45-50℃左右。
绍兴黄酒是我们绍兴人的骄傲。它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,是因为黄酒中渗透着无数名人趣事美谈,黄酒史其实是一部人文史,具有强大的文化张力。在绍兴,饮酒者并不都是文人,但文人大多都嗜酒,绍兴黄酒的美味陶醉了诸多文人墨客、名人志士等千古风流的人物,演绎了无数人文佳话。所以说,黄酒之韵在于文学艺术,黄酒文化始于名人佳话。
黄酒文化是我们绍兴人宝贵的财富,也是中国优秀的民族特产,我们要将黄酒文化广泛传播、发扬光大!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白酒界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fe89.com/1027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