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有一次,周总理去会见某外国元首。那个国家的元首,很看不起中国和中国人民,就在和周总理礼节性的握过手之后,他从衣服兜里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手,然后把手帕放回了兜里。
这时,周总理不慌不忙的也掏出一块手帕,擦了擦手,然后把洁白的手帕扔进了垃圾箱!一生节俭的周总理,用一块洁白的手帕,又一次捍卫了祖国的尊严。
2、在国家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,文天祥一介书生置自身安危不顾,无时无刻不想着国家,对投降派从不留情。失败被俘后,原先南宋的一班降将都来劝文天祥投降,文天祥一律唾骂之。就连先前投降的宋恭帝来劝降,文天祥也置之不理。他说“社稷为重,君为轻。”
1283年1月9日,失去耐心的忽必烈终于下令杀掉文天祥,他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。文天祥死后留下了大量的诗文,全都是表达铁骨铮铮、宁死不屈的骨气和气节。
3、西汉时期,皇帝为了和匈奴修好,派遣苏武带领一百多人和许多财物出使匈奴。没想到在完成出使任务准备返回汉朝时,匈奴上层发生了叛乱,苏武受到牵连,被扣留下来,并要求他臣服匈奴单于,背弃汉朝。
不管匈奴怎么威逼利诱,苏武都没有妥协,匈奴最后没有办法,就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。足足过了十九年,当初的单于都已经去世了,汉朝皇帝也死了,这个时候匈奴和汉朝交好,才把苏武放回汉朝。
4、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在41岁,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。有一次,郡里派督邮来了解县里的情况,有人跟陶渊明说:你要穿戴整齐,恭恭敬敬的去迎接,因为那是上面派来的人。
陶渊明听完,长叹了一口气:“我不愿意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,就低声下气的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。”说罢,就辞官回家。之后就再也没有当过官。
5、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儿子,顾竹君死后,叔齐不想即位,想让位给兄长伯夷,可是伯夷也不想做国君。他们两人都离开了居住的地方,在路上听闻周文王有仁德,得到人民的拥戴就入周投靠。
等到周武王继位,起兵伐纣王,伯夷和叔齐认为诸侯伐君王是不仁,因此极力劝谏。周武王一心要伐纣王,执意灭商,伯夷和叔齐对周武王嗤之以鼻,决意不作周朝的臣民,也不吃周朝的粮食,最后隐居在首阳山,靠采野果为生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–周恩来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–文天祥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–苏武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–陶渊明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–伯夷叔齐
邓世昌,他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。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(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龙珠直街龙蜒里2号)一茶商之家,1867年考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,1871年被派至“建威”舰练习航海,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,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嘉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“琛航”运船帮带,次年任“海东云”炮舰管带。当年日军侵台,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,基隆等要塞,得补千总。北洋水师1880年调北洋水师。同年到英国接“扬威”巡洋舰,回国后任“扬威”管带。1887年再到英国接“致远”巡洋舰,任“致远”管带,职中军中副将。是北洋海军管带中,唯一一位未曾出洋留学或实习的管带。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,邓世昌因训练有功,获“葛尔萨巴图鲁”勇名。黄海海战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,因“致远”舰受伤,弹药用尽,难以继续战斗,邓世昌语曰:“倭舰专恃吉野,苟沉是舰,则我军可以集事。”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“吉野”(据日方记载为浪速,参见《原来邓大人撞的不是吉野》),但“致远”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,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,从而在落水后拒绝救援,与爱犬“太阳”一同壮烈殉国。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,光绪帝垂泪撰联“此日漫挥天下泪,有公足壮海军威”,清廷谥以“壮节”,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,还赐给其母一块用1.5公斤黄金制成的“教子有方”大匾,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,追赠太子少保衔,入祀京师昭忠祠。邓家用此款在原籍番禺(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)为邓世昌修了衣冢,建起邓氏宗词。抗日战争日军侵占广州期间,日军士兵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气,不敢破坏邓氏宗祠。 纪念船1996年12月28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世昌号命名一艘远洋综合训练舰,以示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白酒界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fe89.com/1049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