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和朋友聊天,谈到我们一个共同的熟人。
我说这人挺厉害的,挺会喝酒的。朋友哈哈一乐,说:会喝酒算什么,我也会喝酒,给我来一打雪花绝对不成问题。我也微微一笑,会喝酒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喝酒其实是一件非常考验人的事,会喝酒≠酒量好。会喝酒的人需要具备多种素质:人缘好,会聊天,会社交,会看人;有文化,懂的多,懂情调,懂舍得;中国人喜欢喝酒,在多种场合都需要用到酒。因为中国人本性拘谨,而酒,确实能让拘谨的中国人,显露真性人情。大多数人不喝酒的时候,情感理智,交流都比较客气,说话很难“掏心窝子”,而三杯两盏淡酒下去,人人都打开话匣子,大家聚餐,经常是在喝酒前都比较拘束,喝到面红耳热后放开了,水到渠成的找到很多共同话题。
喝酒对于中国人来说,是一种文化,一种修养,一种高尚的情趣。
喝酒,说到底喝的并不是酒,而是一种氛围、一种感情、一种需求、一种背后的故事。如果喝酒的目的就是为了喝醉,直接每人发一瓶,“吹”完散伙不就完事了吗?为什么还要苦心巴啦的选择饭店、确定人员范围、喝什么样的酒,喝完之后安排什么活动……这些事儿都不是小事,如果安排不妥当,就会让事情事倍功半,花钱搭功夫还不落好。比如对饭店的选择,最好了解一下主宾喜欢吃哪一口,或者征求一下意见,这里面第一显个诚意,第二让吃者愉快。
如果请的人对海鲜过敏,你定了海鲜店,估计人家会找借口推了,毕竟,找借口不难。再有就是请了主宾平时不感冒的人,这就比较尴尬了,气氛不融洽,酒也喝不起兴致。喝酒其实是个其乐融融的事儿,毕竟东家花钱赔功夫不是为了制造紧张气氛,但很多时候在酒桌上要遇到自己不认识的人,对第一次见面的人印象如何,这就牵连到一个“识人”的问题。有的人给人的感觉是如沐春风、舒适坦然、心口如一、值得交往,这样的人往往会在后期的交往中成为自己的朋友。但也有的人素质低下、欲望无穷、只顾自己、信口胡来,这样的酒场喝的剑拔弩张、冗长无味,最后也是一锤子买卖的事儿。
喝酒是一种文化,会喝酒的人不但通过酒局办成事儿,还能通过酒局结交新朋友,而在我们的社会中,朋友多就意味着人脉广。朋友也分很多层次,其中就有一种朋友关系叫“一起喝过酒”,别管熟不熟,一起喝过酒就比没一起喝过酒显得近,至少之间有共同的朋友。
不论是饭局还是酒局,一定要落落大方,不能喝就直说,能喝就多喝,不要逞强,不要故意躲避。这种场合下你要是扭扭捏捏会引起对方的反感,从而感觉你装腔作势。对于一般的饭局而言,大家集体敬一杯酒就可以了,不需要轮流敬酒。并且一定要顾及不同领导的酒量,对于酒量不好的领导,你不敬他酒,他反而会感激你,你敬他酒,他反而会在心里疏远你呢!我最喜欢的酒场是三五好友,边聊边喝,没有喝酒的任务与压力,“浓妆淡抹总相宜”,随便喝,可以多喝也可以不喝,一切随心。小编在这里劝大家一定要合理的喝酒,开车一定不要喝酒,安全最重要。感觉小编说的有道理点个赞!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白酒界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fe89.com/716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