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南人主要过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、清明节等。另外,旧时农历七月七过牛郎织女节,各戏班演《天河配》;七月十五过中元节,亦为“鬼节”,由佛门或地方人士集款,请和尚、尼姑搭台诵经,晚上在淮河放河灯,在街上放路灯,为“孤鬼”超度亡灵;九月九过重阳节,城里人结伴秋游,登高望远。50年代后,除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外,仅有清明节相沿至今。按公历规定的国家法定节日,习俗与外地基本相同。
一、中秋节
旧时,一般人家过此节除吃月饼外,还烙发面小糖饼,并购鱼肉蔬菜加餐。怀远石榴为中秋节的水果佳品。各家商店除要结清往来赊欠帐目外,节前要对商会要人以及社会上有往来关系者送礼应酬。30年代后,以二马路四美茶食店售出的烟、酒、罐头、铁听饼干等扎成的成套礼品为时髦。
乡村的小富之家一般设案焚香,陈月饼、石榴等贡品,敬月祭祖,在明月当空下全家围坐,取意中秋团圆。也有年轻人摘毛冬瓜画上人面五官,送不育夫妻,祝愿早生子女。孩子有的去田野“偷青”(花生、萝卜、向日葵),边吃边戏闹。50年代后,城乡中秋节多项旧俗逐渐废弃或淡化,保存有吃月饼、改善节日伙食等习惯。中青年人家多逢此节向父母送礼,与家人吃“团圆饭”;如与国庆节相近,两节同度。放假期间,人际往来多,市民爱上街购物,或带子女游乐。
二、端午节
孩子打扮是节,孩子要穿“老虎头”鞋;褂子用虎、蛇、蚌、蟹、蜈蚣为图案的花布制作,胸前佩带老虎或其它动物形状的香荷包,内装香草,或用丝线系长命锁挂于脖上,或佩带五色丝线之类,以示驱除“灾魔”和不祥。也有用丝线编小网兜盛咸鸭蛋,佩带胸前。家里人为孩子用雄黄酒擦抹耳、鼻、脚手心、肚脐等处,以祛瘟解毒,意在安度炎暑,不染疫疾。
淮河竞龙舟皖北在古代曾为楚地,淮南历史上竞龙舟风气颇盛。民国前期年景盛时,城区商店全日或半日放假,准学徒去淮河边观看龙舟。百余家粮行的行划子(小船)上面插e58685e5aeb有三角小红旗,写上自己粮行的字号,老板携家人盛装乘上,向有往来关系的粮船贺节,同时观看龙舟。一般市民亦有人雇小船流动观看。有时,河中龙舟有数十条之多,竞舟者多为盐粮驳运船工。
节日期间,岸边桅杆林立,河心龙舟相竞,上百条行划子穿插其间,拥挤河面。城里已是万人空巷,拥至岸边,围成人墙。水上红旗招展,岸边锣鼓震耳,呼应喝彩。龙舟竞渡颇为壮观。每条龙舟上,各有一排年轻汉子,头扎红巾,身穿彩服,手摇木浆,劈波斩浪,好似离弦之箭向前猛冲,锣鼓声、号子声及两岸观众的喝彩声响彻数里之外。竞渡自上午起,到夕阳西下结束。除竞龙舟外,游船上还常有《下水摸洋钱》、《四老爷钻面缸》等小剧目演出,扮演的渔公渔婆相互斗戏,有时故意落水嬉闹一番,以显示水性,在观龙舟的人群中逗起阵阵喧笑。此俗相沿至50年代初消失。
工厂商店例规旧时,一般工厂商店端午节必摆出酒肉,让徒工大吃大喝。从五月初六起店员可午睡,不打夜班,到九月重阳节止。各家商店往来赊欠帐目,节前结清。浴客洗澡对茶役小帐要多付一些。酱园店对常来采购的厨师、娘姨依照各家交易大小,奉送“外块”,多少不等。
民间卫生习俗城乡人家在端午节于庭院土墙角,多用雄黄酒喷洒消毒灭菌。孩子脚手脖及颈上拴香包,意以芳香气味驱赶蚊蝇。各家门前及妇女、孩子的头上常插艾,避邪驱瘟。有童谣云:“端午不戴艾,死了变个老鳖盖”。农家常采菖蒲、车前子、艾挂屋檐下风干,用于暑天烧开水喝,祛暑解热。端午当日,捉蟾蜍(俗称癞猴子)将墨块塞入其肚中,风干后取墨块研磨用来治疗胙腮。但据农家传说,此日蟾蜍极难见到,并有“癞猴子躲端午”之说。城区的富裕人家,从端午起吃素。节后,城乡老少男女便更换春装,有“吃罢端午粽,来把棉衣送”的说法。
端午节饮食端午节前,一般居民家庭包粽子。清明节前的咸鸭蛋,在端午节时取出,与粽子一起吃。早晨习惯买糖糕、油条为早餐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端午节食品平时也常用,此俗淡化。
三、春节 旧时,淮南一般居民家庭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后开始办年货,称之为“吃过腊八饭,就把年来办”。十二月二十三过祭灶节,年三十晚全家团聚。正月初一开春,互拜新年,吃喝玩乐,走亲访友。初五过小年,“接财神”。十五过元宵节。各类习俗与皖北城乡有许多相似之处。
吃腊八饭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幼年在凤阳放牛,饥饿难忍,捉鼠充饥,却从洞中挖出大米、玉米、豆子、花生等,于是熬粥充饥。他做皇帝后仍食此粥,并赐名“腊八粥”。淮南凤阳籍人家旧时重视吃腊八饭,用大米和五谷杂粮熬粥。此俗今已不存。
祭灶旧时,城郊此风尤甚。俗语云:“君祭三(23),民祭四(24),王八祭五(25),鳖祭六(26)”(后两个日指妓院龟头、鸨母、妓女的祭日),但一般人家都选在二十三日晚祭灶。祭灶时,虔诚之家设案焚香,摆出供品。祭灶时,人的心态因家境而异:富户人家祈求长命富贵,劳苦大众终年奔波难得温饱平安,借以聊以自慰。建国后此俗渐废。祭灶前,城区街头常有卖大米熬的“糖瓜”,市民买回家置碗里用沸水焐化,再拌入炒面,擀薄后卷成条状,切成小方块即成酥脆香甜的面糖,淮南人称之为“祭灶糖”,此俗至今未绝。
蒸馒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后,城郊一般家庭主妇忙于发面蒸馒头,间有带红枣及其它菜馅的包子,用笆斗盛满,可供全家食用至正月十五,有的大馒头要留到二月二才吃尽。新年开始一般不做饭,吃上年馒头,农家谓之“家有存粮,小麦见黄”。城区居民蒸馒头也以“家有存粮”图吉利,又可在节日期间尽情玩乐,少动烟火。蒸馒头忌孩子在一旁记数。
躲债乡村贫苦人家常因欠地主和富户人家债款,年前外出躲避,直至贴上新门神方敢回家,称过年如过关。故有人家借春联抒发哀怨之情曰:“吃上顿,没下顿,顿顿间断;借新帐,还老帐,帐帐不清”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白酒界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fe89.com/85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