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,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酒,就也,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”。透过一个时代的酒文化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人的精神特质,以唐宋为例,略加分析,就可感知一二。
大唐帝国是一个让我们后人值得骄傲和怀恋的时代,“贞观之治”,“开元盛世 ”,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批批伟大的人物。如今一个个遥远响亮而又亲切的名字依然在我们的耳边回响。现存的唐人有关酒的诗歌作品中抒发的感情,就与唐代乐观,昂扬的时代精神相合拍,与当时整个民族自信,自强,豪放外向和壮志凌云的心态相一致。雄而壮的诗酒情和雄而壮的唐帝国形象相得益彰。
在唐代,不会经营谋生不被人耻笑,相反地如果你不会喝酒则是很丢人的事。上至皇帝,下到百姓都喜欢喝两口,像唐王李世民他有“欢乐难再逢,芳辰良可惜,玉酒泛云垒”的诗句,就连女皇武则天也有“送酒惟须多,流杯不用稀”的豪情。
尤其是唐代文人的诗中有不少是与酒有关的名句,而且能张显个性,如诗仙李白,他在给妻子的诗中形容自己“三百六十日,日日醉如泥”,他的《将进酒》中说“会须一饮三百杯”虽是夸张,但也足见酒在诗仙日常生活中的份量。另外,像他的“清樽金酒十千”,“借酒消愁愁更愁”。。。。。。都因酒而豪放,因酒而张扬,杜甫在〈〈饮中八仙歌〉〉中描绘“李白斗酒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家眠。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”是何等的洒脱,何等的豪迈。就连杜甫本人,他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,将近有三百首谈到了诗,更不用说像王翰的“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”的荡气回肠,贺知章解金龟换酒的情深意切。
比之唐人,宋人的心态普遍变得静弱而不雄强,内敛而不扩张,追求安适而厌恶激情。宋太祖“杯酒释兵权”使许多士大夫在“酒—-美女—-歌舞”的文化娱乐习俗中浸泡。将酒称为“钓诗钩”的苏轼,也只能静静地“把酒问青天”,对人生,对宇宙进行理性的思考。更不用说雍容风雅的晏殊“一曲新词酒一杯”的闲适,风流浪荡文人柳咏的“今宵酒醒何处”的“浅斟低唱”,以及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的“三杯两盏淡酒”就让她“沉醉不知归路”误入藕花深处的尴尬,都注重的是个体的生命体验。即使到了南宋辛弃疾他也想像唐人雄壮一回“醉里挑灯看剑”,但仍挽回不了大宋王朝的灭亡。
由此可见,时代造就英雄,同时一个时代他也可造就一个时代特有的精神特质,时代不同,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也就不同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白酒界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fe89.com/6830.html